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延安市,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革命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36000余件。在数量众多、价值不菲的藏品中,有两件国家顶级文物尤为特殊。这是一匹青马和一张木制颂歌的小标本。虽然看起来并不光鲜亮丽,但却成为了上一代人干净整洁的革命作风的生动表现手段,革命精神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延安革命纪念馆(总台央视记者苏瑞南拍摄)
这匹青马小标本个子不是很高,皮毛洁白,但依然很高大,陈列在博物馆“迁徙到陕北”展区的中央。这匹马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雄伟”战马,但却成为了毛主席最信任的“核心圈子伙伴”1947年,他搬到了北部省份陕西。
青马小标本(总台央视记者苏瑞南拍摄)
我们搬到陕北时,那里多山,道路复杂,革命物资十分匮乏。小青马个子不高,但是体力足够,性格也很听话。这不仅便于适应山地行军,而且保证了毛主席长途跋涉的安全。
在陕西撤离时,这匹小青马不慎被推入黄河。令人惊奇的是,小绿马在水中奋力挣扎,逐渐掌握了游泳的节奏。它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转身向来自北方陕西省的河流游去。最后,在随行人员的帮助下,小青马被安全救上岸,回到毛主席身边。
在博物馆的另一个展区米左右,一张长54厘米、宽41厘米、高33厘米的木桌静静地陈列着。桌子边缘的磨损痕迹表明 1936 年执行过一次特殊任务。
小歌盘复制品(总台央视记者苏瑞南拍摄)
当年2月6日,陕西北部下了大雪。毛主席登上高家园,看到了“千里冰雪”的壮丽景色,写下了千古名篇《沁源春雪》。他在诗中评论秦始皇、汉武帝、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叙述他们的历史。他在肯定他们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局限性,如“文采稍差”、“魅力稍差”。伊斯兰会议组织党员的心声,也用文学的力量,为全体人民的抗战胜利灌输精神指引。
陕西红军留下的帽徽(总台央视记者苏瑞南摄)
从小青马和小歌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延安时代的革命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格言,而是融入革命活动各个方面的行为准则。上一代革命家始终以“立足实际、坚守信念、务实行事”的心态面对挑战,也成为红军在困难环境中继续前进、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来自广东省的张先生带着孩子来到这座城市,他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研究了革命历史。教科书上的n。今天我们让孩子们体验革命精神。我希望他们长大后也能继承长征精神。”
游客在展架前驻足(总台央视记者苏瑞南拍摄)
正如博物馆解说员王丽娜所说:“当你遇到困难、感到迷茫的时候,就来延安革命纪念馆吧,这里的所有文物都代表着革命精神,你一定会在这里找到自己最初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