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广娟通讯员)当千年翻译遇上智能浪潮,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10月24日至2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校园里创意十足。第二十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育研讨会暨国际翻译研究论坛在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翻译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车城十堰,就“人工智能浪潮下翻译领域的转型发展”展开深入对话,为湖北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开放注入新活力。
“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会翻译的人才,更是懂外语、懂商业、懂汽车、善于沟通的综合型人才。”副教授张红霞教授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院长在开幕式上表示,学校正在全力推动外语领域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让人工智能成为语言服务的“新引擎”。这一观点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如今,由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翻译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活动地点。图片提供:通讯员
活动地点。图片提供:通讯员
刘俊平、杨峰、蒋亚军、秦江华、徐明武、王少双等学者分别就汉语翻译研究之外的知识体系重构、知识翻译学的理论构建、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儒家哲学的融合等主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翻译理论、经典翻译研究和人机协同翻译。这些讨论立足于中国本土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翻译学者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视角,探索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独立学术体系的强烈尝试和理论意识。
英国学术教授Martin Ward现场演示了最新的AI辅助翻译应用,不少年轻教师纷纷举起手机进行录制。加纳学者加布里埃尔·阿桑特博士分享了中国文化在非洲传播的实例,为翻译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多种视角。更有趣的是,湖北省翻译协会首次举办第32届全省“人机协作”翻译大赛,并宣布将开设“口粮”课程。这表明人工智能正式成为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译者不仅要会说两种语言,更要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湖北省翻译协会会长刘顺平教授强调,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体系。这一观点在圆桌会议上得到进一步深化。与会高校外语学院院长们一致认为,未来的翻译者不仅要掌握智能工具,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十堰市社科联副主席王坤表示,本次学术活动不仅是翻译界的一次专业研讨会,也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实践。中国特色。商外语学院已成为促进十堰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
据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与外贸学院正在全面推进英语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打造了“英语+汽车”、“英语+法律”、“英语+电力电子”等课程体系,并以个性化班、特色班、微专业等方式,面向十堰乃至全省、湖南。针对北京汽车海外需求,培养了一大批精通外语、了解行业、具有优秀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开放发展提供语言人才支撑,支持湖北省内陆腹地新高地建设因斯。